古筝这种乐器在其漫长的动态演变过程中,乐器不断改革、 技法不断丰富,历朝历代从宫廷到民间直至近现代的演奏家与教授、当代各流派古筝艺术家,以更加明确的音乐理念对古筝艺术从创作到演奏,从理论到教学,从乐器改革到乐器制作进行了全方位、大幅度的丰富与发展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,随着古筝技艺水平的提升、 技法的不断革新,古筝的教学方法从口传心授、 以曲相教的民间状态步入了专业化、 学制化、 系统化、 规范化的轨道,产生了质的飞跃。古筝在我国民族器乐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。
第一,我国南北方在右手的演奏手法有很大的区别, 北方的扎桩演奏, 扎实有力, 声音结实、 饱满,南方悬手提弹的演奏方式使乐曲清新流畅, 快速而富有爆发力。 不同风格的乐曲应采用不同的演奏方法, 尤其是对于传统的乐曲, 更要注意扎桩演奏与悬手提弹演奏的区别。 对于初学者来说, 扎桩演奏法比悬手演奏法更易找到手臂力量的下垂, 手形也相对容易固定, 所以我认为初学者还是应以扎桩演奏开始进入学习为佳。
第二,古筝独特的韵味是由左手来体现的, 老师从一开始就要很确切地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上滑音、下滑音、按变音、 上回滑音、 下回滑音及颤音等一系列的概念,并要求学生务必牢牢把这些概念记到头脑中。
第三,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训练。 古筝弹奏者的左右手都要参与弹奏,所以双手的配合中节奏至关重要,老师要从基础给学生把节奏训练好,要告诉学生一系列的乐理知识,例如音符的时值、 节拍、 节奏等。 对于没有分辨音高能力的学生,要建议他们另外加上视唱练耳课。 不能只图速度而不注重乐曲的质量。
第四,演奏中用力方面的问题。 老师必须确切的告诉学生什么时间放松,什么时间用力。要在触弦的一霎那用力,之后要像弹簧复原般地速度放松,指尖的触弦要反应迅速、敏捷,不能提前触弦或拖延触弦时间。扎桩演奏法中指与大指要向面板方向用力,肩部与手臂的压力与重力落到指尖,从而使声音结实富有穿透力,弹完后立刻放松。而四点提弹法则是肩部手臂下垂力传导给手指后,指尖对于琴的一个敲击力量,在敲击的同时指尖向手心方向与掌关节的一个握力相结合,迅速发出声音。
第五,关于演奏速度。古筝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 首先要扎扎实实的练习基本功,锻炼手指的控制力, 从大量的基本功训练中就要做到用节奏管住手指。其次要想达到快速,就一定要有慢速的过程。 从一开始试谱就要做到音符准确, 节奏准确。当每一段落可以做到每一个音都正确弹奏时,再逐步增加演奏速度,最后达到乐曲本身要求的曲速。三是放松的问题,快速演奏过程,不是一个紧张的演奏过程,要做到快而不紧,松而不懈。
![]() ![]() 筝马,亦称筝柱、马子、雁足等。在历代的一些诗词歌赋中,我们还可以见到筝马的其他一些美称。南朝梁元帝萧绎喜筝,并善于与弹筝人结交,他作有《和弹筝人》一诗,曰:“琼柱动金丝,秦声发赵曲。流徵含阳春,美手过如玉。”梁•沈约有《咏筝》诗一首,称筝柱为“玉柱”,诗如下:“秦筝吐绝调,玉柱扬清曲。弦依高张断,声随妙指传。……”唐代王涯在《宫词》一诗中写道:“筝翻禁曲觉声难,玉柱皆非旧处安。”宋代词人张先在其词《菩萨蛮》中也称筝柱为“玉柱”,曰:“……当筵秋水慢,玉柱斜飞雁。……”①清代《止庵诗外集•咏筝诗》中则曰:“神游玉柱金兰外,心醉灯红酒绿中。”也有称筝柱为“玫瑰柱”的,如明•王廷陈《闻筝》一诗中,就有如下美句:“雁促玫瑰柱,莺喧锦[][][]筵。”古筝作为有筝马的弹拨乐器,筝马秩序井然的排列犹如排成一字的雁阵,增加了乐器的美观,显得典雅大方。常见的筝马在形状上,有铲币形、人字形、葫芦塔形等等。它们按照一定的次序、距离要求排列起来。筝马的高度是不尽相同的,有高有矮。由于古筝面板呈微拱形状,所以筝马的安排有一定的讲究。比方你现在坐在一架古筝的前面,距离你最近的高音部位的筝马要稍微高一些,距离你最远的低音部位的筝马也要高一些,而中音部位的筝马相对矮一些。这种高度的排列顺序是不能打乱的,尤其是在进行运输时,我们往往有必要将筝弦放松,甚至将筝马卸下来,以免运输过程中由于碰撞导致筝弦的崩断。在有必要卸下筝马之前应该首先作标号,以免在装载筝马时将安装顺序颠倒。很明显,若是将筝马的顺序给弄颠倒了,就会影响古筝器体本身的美观,也会影响自己的演奏(筝马正确排序时,筝弦的面也与面板一样,呈微拱状;而将顺序打乱时,往往会看出筝弦的面会高低不平)。 2 义甲拾趣 弹奏古筝,是需要戴假甲(义甲)的,这是出于保护真甲免受磨损、增大筝弦音量、追求明亮动听音色等多重目的。用假甲来弹筝,在古代已有先例,而非近代之创。早在汉魏时期,用于相和歌伴奏的筝就多用骨甲代指,弹起来铮铮作响;南北朝时期,梁代《梁书•羊侃传》中有如下记载:“有弹筝人陆太喜,著鹿角爪,长七寸。”④在唐代,筝乐发展的辉煌时期,假甲备受弹筝人的喜爱,⑤而在唐诗中就有多首曾提及到弹筝用的假甲,诗中多称“银甲”。⑥自唐经宋,再到明代,原来弹筝所用的鹿骨爪拨奏形式改为十指戴甲弹奏,这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。在《资暇录》中已有对假甲使用的具体记载,如下:“今弹筝,或削竹为甲,以助食指之声。亦因研公也弃真用假,舍清才从浊。人盖靡只其由也。至如箜篌之与秦筝,若能弃假还真,其声完美矣。”从以上的材料中的“代指”、“弃假还真”之词来推断,最初弹筝是用真甲来演奏的。 |